布里茨 - 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
Großsiedlung Britz - Hufeisensiedlung
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鸟瞰景象 © Oliver Lang
1920年代的柏林虽是国际大都市,但许许多多劳动人民的居住环境非常恶劣。直至魏玛共和时期,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才有机会一展身手:以柏林城市聚居建筑实验基地,数年间现代主义住宅群落如布里茨 - 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(Großsiedlung Britz - Hufeisensiedlung)、席勒公园群落(Siedlung Schillerpark)、卡尔-勒基恩居住区(Wohnstadt Carl Legien)、白城(Weiße Stadt)和西门子城住宅群落(Großsiedlung Siemensstadt)等纷纷落成。其中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规模最大,乃这场现代化改革运动的参考性项目。
新科恩(Neukölln)在1920年代仍属处女平原,1924年柏林政府买下这片土地并委请 DeGeWo 和 GEHAG 两家住房合作社(Wohngenossenschaften)作宜居建设。Fritz-Reuter-Allee 林荫道的东边由 DeGeWo 主管,将其建设成帝王时代风格传统的克鲁夫群落(Krugpfuhlsiedlung)——马鞍形屋顶、角窗和尖角屋顶;东边 GEHAG 建设了极现代化的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,红色单元房与其成为鲜明对比,并展现出红色政治立场。
胡斐森住宅群落直译意为马蹄形住宅群落,其的六排居民楼建于1925至1931年间,由 GEHAG 住房合作社社长马丁•瓦格纳(Martin Wagner)与以法尔肯贝格花园城(Gartenstadt Falkenberg)崭露头角的现代建筑设计代表性人物布鲁诺•陶特(Bruno Taut)设计规划。在明亮简洁的单元居民楼周边,还设立了田园式绿地庭院、小区咖啡馆、洗衣中心,实现了现代化居住和环境需求一体化。

住宅群落绿地庭院 © visitBerlin,摄影:Karsten Rasmus/Klara-Verlag
所惜出于当时的建筑条件限制,这个住宅群落建筑投入资金非常高,也因此租金上并不适用于劳工阶层。纳粹执政后,许多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的居民受到迫害,其中无政府主义作家 Erich Mühsam 于1934年死于集中营。布鲁诺•陶特和马丁•瓦格纳也流亡国外。而今,该住宅群落在全面整修后重放光彩,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。2019年包豪斯百年诞辰活动之际,包豪斯联合会启动了全德大型回顾巡回展,布里茨 - 胡斐森大型住宅群落名列其中。
更多关于现代主义住宅群落信息请参看本网站《位于柏林和波茨坦的世界遗产》一文。